近期华为崛起的势头愈发猛烈,成为中国民营通信科技的领头羊,在国际市场上为国人挣了一份光。近日,一张微信截图却引起轩然大波,似乎颠覆了华为这个为国争光,为员工着想的好公司形象。
网络舆论几乎都是众口一词跟风倒,华为的营业额出来了就热血沸腾,摇旗呐喊华为扬眉吐气,但看到员工工作辛苦,就指责公司毫无人性。哎,我们还是用唯物辩证法,带着批判的眼光看看是什么情况吧。
一、一张微信截图惹的祸
图中这位热爱工作的女士,在对话中@的那位万总,详细资料在华为官网“董事会”一栏中可以找到:“万飚先生:董事、消费者BG移动宽带与家庭产品线总裁”。
从这位“万飙先生”的身份信息我们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到,华为这种近乎“大义灭亲”的风气是自上至下深入贯彻的。
“离婚、自己带小孩、保证不影响一分钟工作”还能洗白成“夫妻间感情破裂”,那么面对自己母亲撑不过三个月的癌症晚期时,“不请一天假”、“放弃丧假”呢?
这张截图的真实性有待考察,毕竟媒体做个假图搞事情也不是不可能。小编参考华为内部员工的真实经历,华为内部员工数量庞大,可以说不是离开谁,公司就无法运作了,有时候华为还用人海战术。在假期上,华为不可能不让员工休假,也不会因员工休假就fire,企业用人看的是绩效,不是休假。只要绩效不错,休几天假没事。
那么这张图怎么会显得这么惨不忍睹呢?真相就是员工拼搏的心理过头了,把奋斗和公司利益看得高过一切。这种有些扭曲的心理在个人身上可能发生,但不能代表华为的企业文化和氛围。
二、企业不是家?员工没有安全感?
一位匿名的、36岁华为消费者业务工程师称,“我们目前都在考虑下一步怎么办,都意识到长久留在华为已不再有保证。”
目前看来,华为公开或非公开透露出来的情况是:
1、2017年,华为内部备忘录强调了提高盈利的强大压力:“一切要以利润为中心。尤其对主管不迁就,针对在本岗位沉淀多年却无明显进步的管理者优先清理。”
2、从海外到国内,华为交付工程团队一直在收缩调整。比如“向海外输出”,即使不愿意去海外,让你走的办法还是很多的。
3、去年过年前,华为裁了部分45岁以上的员工;另外,“45岁退休”的规则也要改,想继续工作的要向公司递交“申请”,不申请的就被认为是自愿离职。
一位有8年人力资源经验的猎头用一句话评论了中兴和华为的区别:“中兴非常国企,是个慢企业,而华为却不是一家适合养老的企业。”
用任正非的一句话来总结便是:“华为不是家,与员工是雇佣关系。”
这句话让你感到一阵寒气的同时,你也应该清楚,不是华为不是家,而是任何一家用人单位都不能被当成家,其乐融融的氛围,OK,没问题。但在这个很多家都不像家的社会,员工都应该有危机意识。华为给员工高于市场价的工资,难道还要负责给安全感吗?企业要盈利,用可用之才方为正道。
三、企业用人讲究的就是性价比
《华为基本法》中有这样一句话:“华为公司保证在经济景气时期和事业发展良好的阶段,员工的人均收入高于区域行业相应的最高水平。”
然而,当华为到了利润增长不那么乐观的时候,就要适当吐故纳新了。“拿多少钱就要创造多少价值”,华为的人力导向是:给3个人的钱请2个人干5个人的活儿;裁了老员工,才能给剩下的人涨工资。
在工资方面,华为可谓是仁至义尽,让没有背景、没有资源的年轻人养家糊口,甚至在深圳买车买房。
以数字说明:2016年,华为人均薪酬费用已经是2015年中兴的3.6倍;在华为养1个员工,可以在中兴养将近4个员工
但华为也终于到了调整期。
华为的《蓝血研究》有帖子分析:华为高速发展近30年后,真的面临主营业务越来越趋于饱和的状况了。年龄大、股票多的员工消耗了华为大量的成本,公司要清理这样的员工为年轻时代释放出更大的空间,这是极其合理的事情。而且大部分的老员工基本已经财务自由,就算没有完全自由,保留的股票也基本可以衣食无忧。
没有不想赚钱的企业,只是盈利之路并不好走。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,华为只是一个企业放大的样本。企业用人就是性价比,这是市场的选择,市场不相信眼泪。
所以华为的形象破灭了吗?在技术层面,华为是中国通讯行业的领头羊;给员工的福利毫不含糊;但是华为确实讲究绩效,每个员工都为了A、B+、和B拼搏奋斗,但这是个有希望的企业。